5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51看书网 >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> 第四卷 纵横四海 第二百二十章 班门弄斧

第四卷 纵横四海 第二百二十章 班门弄斧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巨富中死亡是一种耻辱。

这是西方人对待财富的态度,但是这也只能代表今天的一部分人,早期历史中无数历史评论和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资本的种种“原罪”。西方国家商业化或者工业化的时期开始的最早,慈善活动也并非一日之功。而后来西方国家遗产税的开征,让富人们在让后代继承遗产的同时,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税金,而相关法律又有慈善捐款可以抵税的鼓励措施,让富人们在享受减税的好处之时,又可以博得“乐善好施”的美名。这是现代的西方,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为所有的西方富人们都比我们中国富人伟大。

当代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,起初刚富起来的人,心里还很害怕“露富”,一些人主动将自己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捐出,这不是出于慈善的胸怀,而是“花钱消灾”。在80年代末,深圳蛇口曾举行了一场轰动一时并且麻烦不断的“青年德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”,焦点之一就是对个体户办公益事业的看法问题。“青年德育专家”认为“有许多个体户把收入的很大部分献给了国家,办了公益事业”,这种精神与做法应大力提倡。而蛇口青年则认为在“左”的阴影徘徊下的变不应赞扬,在当时的情况下,“一些个体户这种举动并非出自自愿,而是对左的思想心有余悸的表示,个体户在赚钱地同时。已经为国家作了贡献”。“个体户只有理直气壮地将劳动所得揣入腰包,才能使更多的人相信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”。

那是老皇历了,恐怕当事人现在都已经淡忘了,现在都到了年,“不笑人娼,但笑人贫”,整个社会风气变了。富人们不再遮遮掩掩,他们可以花一大笔钱买名车。买别墅,可以很潇洒地给饭店的服务员一大把小费。但是在另一方面,他们也获得了对待弱势群体“为富不仁”的“好”名声。

当然还有另一部分人,热衷于慈善事业,许多人捐钱为家乡修一条路,却不忘同时修建一个纪念碑,记载下自己的壮举和伟大事迹。还有一些人在搞政治投机,慷慨地捐钱。只是为自己得到一些政治资本和不为人知的利益。这是有历史传统地,古代的那些张大善人陈老员外们,一边开着粥铺救济穷人,一边对官府充满期待,仅仅是为了得到那些诸如“泽被乡里”的扁额。好“光宗耀祖”。

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。我们的社会里还是很有希望的。还有相当的一些人热心于公益事业,并不求回报。有人即使自己并不富裕。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,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。也是值得提倡的。只是这种积极向上的风气,需要更多地人去参与,身体力气地去做,而不是自怨自艾地抱怨某某人为富不仁,或者指责某某人不讲道德,重要的是要先问自己做了些什么。

陈诚的知青联谊基金会自从1983年i|二年,起初只有20位工作人员,现在已经有200多位工作人员,而会员也基本保持着刚成立时的状态,300不到。这十二年以来,陈诚为此付出了心血,起初只是立足于北方,然后扩大至全国,而主要出资人李思明也一再地追加捐款,那些知青们会员们比如身为私营老板地钱大海也积极捐款,甚至还有些因为受救助而重新站起来地知青朋友们,也反过来给基金会捐款,这让陈诚十分感动。

现在基金会早已不限于知青这个范围了,她的救助对象已经扩大至广大地农村,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地教育问题。但话说回来,要不是因为李思明提供的大量地资金,光有一颗慈善的心,什么事也办不成。

陈诚及他的基金会获得了大量的荣誉,他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有一口巨大的箱子,里面存放着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,有官方的,也有私人送的锦旗之类的东西。最初的时候,陈诚专门腾出在北京的一间办公室,将各种锦旗奖状一一“展览示众”,后来就放弃了,因为这实在是太多了。不管是中央级的媒体,还是地方的媒体,都有对基金会的报道,也都是不吝嘉奖,但是陈诚的基金会,除了那些接受过救助的人之外,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,尤其是那些没有接触的人根本就不知道,这倒不是他矫情,而是有原则的。

“我们是慈善基金会,不是赢利机构,更不是新闻宣传部门,况且我们又不是缺钱,重要的是,我们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实处,让真正需要关怀的人获得帮助。”陈诚曾经这样说道。

但是,随着知青联谊基金会求助的群体数量在一天天地增长,她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,越来越多的知青朋友热

入进来,踊跃捐款。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李思明的生的老兵基金会,因为李思明的关系,许多出身军人的企业家们也参与进来,比如跟李思明有亲密合作关系的几位当过兵的老总也慷慨地捐款。这正应了李思明当初在微星科技成立时的关于企业管理的断语:企业应向解放军学习。军人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实在是不少,包括国外也一样,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其中的学问。

集腋成裘,这是个好事。但是事情总有两方面的,总是有人想搞投机。知青联谊基金会真正为中国普通大众所熟悉,正是缘于1995年生的一个名誉侵权案,而轰动全国。

事情很简单,某位知青企业家在这年的8给陈诚基金会捐了一些钱,还不是会员——会员不是基金会创立者之一。就是后来踊跃捐助并且很热心的人才加入地,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被吸收为会员的。后来人们也才知道,这位所谓“知青企业家”只不过下乡插队了不到半个月,就很有门路地返城了,而他给基金会捐款也不过一万元人民币。但是这位“企业家”显然很有头脑,利用媒体枪手长篇大论地颂扬自己的“德行”,那给基金会捐款的数额很奇妙地变成了一百万,并且为自己生产的某种保健品冠名为“知青基金会唯一推荐产品”。结果有人买了这种保健品,没长生不老,却喝出病来。。

有人将这个信息反馈给陈诚,陈大会长这才知道了事件对基金会的声誉造成的严重损害,也很后悔。他派人去交涉,要求此人立刻撤去不实广告宣传,并且登报道歉,但没想到此人却很不识趣地派爪牙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给打成重伤。

陈大会长收到消息。立刻火冒三丈,这是基金会成立以来从未有过地事情。他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且向当地的法院提出控告,并要求此人一次赔偿名誉损失一千万,并且承担两位受伤工作人员的的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五百万。本来这喝保健品喝出病来。就在当地引起了很坏的社会影响。而这个名誉侵权案更是引起了轰动。因为单单这个名誉侵权的赔偿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
这是个很吸引眼球的新闻,人们众说纷纭。而媒体也是很积极地宣传着。知青基金会虽是一个民间组织。但她的能量却也不容小觑,她地知青会员们。都是从事着各种职业,有国家干部,有新闻编辑,有教师有作家有画家,也有企业家,还有很普通的工人。殴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,就是殴打了这些会员,他们感同身受,更不允许有人企图破坏这个基金会的名誉,纷纷各展所能,掀起了舆论的批评力量。更让人意外地是,那些直接或间接接受过基金会捐助地人,何止一万,这些人又引发了更多地人,而且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一天天地在增长。在媒体大讨论地同时,每天都有无数地声援信件,如雪花般飞向了事件发生地的法院,当地法院地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清点这些声援信件,压力巨大。

人们不禁要问:这个知青基金会是何方神圣?这一千万是不是有点高了?普通的中国人也是从此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基金会的真实面目。

“我们基金会从1983年夏天成立以:接救助了超过一万五千人,而我们在全国除香港、澳门和台湾和三个直辖市外,全国各个省、自治区都至少无偿建立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,受益学生达到了7万人。我们至今已经累计拨出了50元人民币。最早接受救助的未成人中,有的都已经大学毕业,走上了工作岗位。如果这当中有人成为大科学家,我们不会感到奇怪,如果有人成为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生,将许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,我们也不会感到奇怪。难道这不值一千万?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